▍一幢房子、十年、眾人
遺世而逍遙逾半世紀的「逍遙園」昨天風華再現。
這棟隱身於新興區巷弄間的日式建築、創建於1940年,是日本真宗西本願寺第22代法主大谷光瑞在台灣的別邸,他將此處作為培育熱帶植物的實驗基地,這幢房子也是當時日本匠師、台灣的工匠和師父技藝之集合。
經過黃朝煌等文史工作者研究考證,發現逍遙園在台灣光復後一度為國防部陸海空軍第二總醫院院長及眷屬宿舍,周邊形成陸軍眷村聚落,名為「行仁新村」。
2009年,那時候周邊眷村將拆,也危及逍遙園。接到一位蔡老師的陳情,我第一次和關心逍遙園的民間朋友到這裡勘察,眼前是一處坍塌的屋殘破瓦、形如廢墟。
過程之中,陸續有高雄資深在地記者楊濡嘉、周昭平、港都新聞一起了解報導,還有時任文資委員楊欽富投入,確保後續列為古蹟的保存行動。
2010年高市府公告逍遙園為歷史建築,過程之中,國防部與高市府一度為價購或是移撥代管有歧異。
接續的曾玉冰老師、打狗文史的黃朝煌、當時就讀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徐敏思透過裸體行為藝術等,好多好多人一起從民間啟動,引發市政府認真看待逍遙園的價值,立法委員帶著文化部及國防部完成最後一哩路。
逍遙園的保存工作超過10年,這場由民間夥伴發起、文史工作者長期研究倡議、文化局同仁傾力投入,以及地方和中央民意代表居中協調,眾人接力且不間斷的努力,居然讓沒有建築設計圖、沒有材料的80年建,可以原貌再現。
坐在逍遙園開幕活動現場,回想起來,覺得這一段故事,和紐約曼哈頓#Highline廢棄鐵道華麗變身為宜人高架公園的佳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眾人齊心,為留住百代光陰的模樣,真好。昨天看到逍遙園的樣子,正如我第一次凝視她時,腦海中所想像的那樣美麗優雅。